推荐 法国 拉博勒 特价酒店
您的位置: 境外租车 » 世界地图 » 法国 » 拉博勒地图(La Baule Map)
加载数据中,请稍后
声明:本站法国拉博勒地图来源于Google地图,法国拉博勒旅游地图中文版,是您出行旅游的好帮手。
拉博勒的介绍
简介  卢旺达国徽国名  卢旺达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Rwanda)代码RW货币  卢旺达法郎Rwanda Franc RF. RWF 1RWF=100 cents(分)国庆日  7月1日(1962年),即独立日。国旗  2002年1月1日开始使用新国旗。国家政要  总统:保罗・卡加梅(Paul Kagame),2003年8月,卡加梅在总统选举中获胜,2011年8月连任。首都  基加利(Kigali)
  时差
  比格林尼治时间早2小时,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人口  10,186,063(2008年7月统计),由胡图(占85%)、图西(占14%)和特瓦(占1%)三个部族组成。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商业中也使用斯瓦希里语。宗教  居民中45%信奉天主教,44%信奉原始宗教,10%信奉基督教新教,1%信奉伊斯兰教。语言  官方语言为卢旺达语和法语,1999年1月18日卢旺达总统比齐蒙古宣布,英语将作为官方语言,取消法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居民45%信奉天主,44%信奉原始宗教,10%信奉基督教新教,1%信奉伊斯兰教。民族语言为卢旺达语。部分居民讲斯瓦希里语。历史  16世纪,图西人建立封建王国。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比利时委任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由比利时"托管"。1962年7月1日宣告独立,成立共和国。1973年7月5日,成立第二共和国。1990年10月,侨居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简称“爱阵”)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1991年6月实行多党制。1993年8月4日,卢政府和爱阵在坦桑尼亚阿鲁沙签署和平协定,决定结束内战。1994年4月6日,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后,内战再度爆发,并导致近百万人遇害的大屠杀。7月19日,爱阵取得军事胜利,夺取政权。2009年底,非洲中部人口约900万的一个小国卢旺达正式成为英联邦新成员,它是继莫桑比克之后第二个非英国殖民地国加入英联邦,是英联邦第54个成员。地理自然地理  卢旺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内陆国家。东邻坦桑尼亚,南连布隆迪,西和西北与扎伊尔交界,北与乌干达接壤,国土面积26338平方千米。境内多山,有“千丘之国”的称谓。大部地区属热带高原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18℃。全年分为两个旱季和两个雨季,3~5月为大雨季,10~12月为小雨季,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400毫米。面积为26338平方公里。该国被巨大的山峰(高达3000米)所分割,山峰从北到南横跨这个国家。在西部,从基伍湖笔直地升起伯安隔火山,首先下降成多丘陵的中部高原,然后进一步地围绕着卡盖拉河的高地向东形成沼泽湖,这里有著名的卡盖拉国家公园。地势西高东低,多山地和高原,有“千丘国”之誉。中部海拔1400-1800米,多浑圆低丘。东、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多湖泊和沼泽。最高峰卡里辛比火山海拔4507米.水网较稠密,卡盖拉河、尼瓦龙古河、基伍湖等为主要。多为热带草原气候。年降雨量为1200-1600毫米。有锡、钨、铌、钽等矿物。森林约占全国面积的21%。政区地理  卢旺达行政上分为12个省市(含首都基加利市),22个专区,147个县市和1489个区。省长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由总统任命,省理事会由本省选出,协助省长工作。12个省市为:基加利市(Ville de Kigali),基加利(Kigali),布塔雷(Butare),吉塔拉马(Gitarama),吉塞尼(Gisenyi),吉贡戈洛(Gikongoro),鲁亨盖里(Ruhengeri),比温巴(Byumba),基布耶(Kibuye),基奔古(Kibungo),尚古古(Cyangugu),穆塔拉(Mutara)。除穆塔拉省(省会尼亚加塔雷Nyagatare)外,各省省会的名称与省名相同。首都基加利是全国政治、经济和交通的中心。布塔雷和鲁亨盖里是全国文化、教育中心。资源地理  已开采的矿藏仅有锡、钨、铌、钽、绿柱石、黄金等。锡储藏量约10万吨。泥炭蕴藏量估计为3 000万吨。基伍湖天然气蕴藏量约600亿立方米。尼亚卡班戈钨矿是非洲最大的钨矿。森林面积约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29%,是卢旺达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政治政体  卢旺达实行总统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部长会议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执掌国家的行政权。宪法  第一部宪法于1962年11月24日颁布,1973年7月废止。第二部宪法于1978年12月17日公民投票通过。1991年5月30日,国民发展议会审议通过了第三部宪法,规定,卢旺达为民主、社会和主权共和国,其原则是“民有、民治和民享”;实行多党制,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两届;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新政权执政后宣布以第三部宪法、1993年8月4日签署的阿鲁沙和平协定、1994年7月17日爱国阵线关于重新分权的声明和各政党于1994年底通过的契约为基础制定新宪法。2003年5月26日,卢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其主要内容有:实行半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由无记名投票直接普选产生,任期7年,可连任一次;总理由总统任命,不得来自同一政党。政府成员根据各党在议会的比例确定;实行多党制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度。参议院议员36名,任期8年;众议院议员80名,任期5年。议会  本届国民议会为过渡议会,于1994年11月25日成立,由卢旺达爱国阵线、共和民主运动、社会民主党、自由党、基督教民主党、伊斯兰民主党、社会党和人民民主同盟8个党派及爱国阵线军方代表组成,议员70人。现任议长塞巴朗齐・尤瑟夫(Sebarenzi Joseph)。司法  由最高司法会议、最高法院(该院包括法院法庭局、终审法院、行政法院、宪法法院、审计法院)、上诉法院(4个)、初审法院(每省设1个,基加利省和基加利市在此处算作一个行政单位,故共有11个)、县法院(147个 )组成。最高司法会议由最高法院正、副院长及2名法官、各上诉法院1名法官、各上诉法院辖区内的初审法院和县法院法官各1名组成,负责除最高法院正、副院长外所有法官的任免、升迁等事宜。初审法院以上各级法院均设检察院,分为初审法院共和国检察院、上诉法院总检察院和终审法院总检察院三级。1994年内战使司法体系遭受严重破坏,直至1996年4月2日由20名成员组成的最高司法会议成立,司法系统才宣布全面恢复。最高法院院长:穆钦齐・让(Mutsinzi Jean),1995年10月11日就任。总检察长:鲁瓦加索雷・西梅翁(Rwagasore Simeon)。政党  原有8个主要政党,它们是:卢旺达爱国阵线(Front Patriotique Rwandais)、共和民主运动(Mouvement Démocratique Républicain,简称MDR)、自由党(Parti Libéral,简称PL)、基督教民主党(Parti Démocrate Chrétien,简称PDC)、社会民主党(Parti Social Democrate,简称PSD)、卢旺达社会党(Parti Socialistr Rwandais,简称PSR)、伊斯兰民主党(Parti Pour la Democratie Islamique,简称PDI)、卢旺达人民民主同盟(Union Democratique du Peuple Rwandais,简称UDPR)。1994年下半年,爱国阵线宣布“集中力量搞建设”,提议停止政党活动。目前,除爱国阵线外的其他各党基本停止活动。爱国阵线  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在乌干达成立的卢旺达全国统一联盟,1987年12月改为现名。成员主要是原流亡乌干达、布隆迪的图西族难民和前哈比亚利马纳总统的胡图族反对派。1994年取得内战胜利后上台,现为执政党,在议会中占有13个席位。1998年2月14~16日,该党召开全国委员会会议,250人代表60万爱国阵线成员与会。会议对爱国阵线执政三年以来的成就和问题进行了评估,对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满意。会议选出了新的政治局和全国执行委员会,卡加梅副总统兼国防部长当选为爱国阵线主席,比齐蒙古总统当选副主席,国立大学校长穆里冈代夏尔当选总书记。经济货币  名称:卢旺达法郎(Rwanda franc)
  汇率(2011年):1美元=601卢旺达法郎
  卢旺达是落后的农牧业国家,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1994年的内战和大屠杀使卢经济崩溃。爱阵上台后,采取了发行新货币、实行汇率自由浮动、改革税收制度、私有化等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经济逐步恢复至战前(1990年)水平。2004年,因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和国内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卢经济增幅放缓。卢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近年来,卢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开发信息产业,努力缓解能源短缺困难,经济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工业】有各类工业企业220余家,除咖啡、茶叶等农畜产品加工厂外,还有卷烟、饮料、火柴、造纸、肥皂、电池、水泥厂等。绝大部分工业品依赖进口。卡吕吕马锡冶炼厂是非洲最大锡厂之一。1994年内战使卢工业遭受巨大损失。近年来卢实行新工业政策,加速私有化进程,促进投资,工业产值恢复较快。
  【农牧业】农牧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85万公顷,已耕地面积120万公顷。天然牧场占全国总面积1/3。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茶叶、棉花、除虫菊、金鸡纳等,大部分供出口。50%以上的农民自己拥有小于1公顷的土地,其余农民,尤其是战后归来的难民耕种国有土地,向国家纳税。1994年内战使农牧业生产遭到破坏。近年来卢政府采取新农业政策,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畜牧业发展,农、牧业总产值已超过战前水平。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人口的6%。通讯业发展迅速,手机用户从2000年的2万猛增至目前的30万,固定电话用户10万。有6家网络服务商,但上网费用较高。旅游业恢复较快,接待游客人数从2000年的3700人增至2007年的39000人。交通运输  卢旺达境内无铁路,交通运输全靠公路和航空。
  进出口货物通道
   一是从基加利经乌干达至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全程1721公里;二是从基加利到布隆迪的布琼卢旺达市场布拉,然后由水路经坦桑尼亚的基戈马转铁路抵达累斯萨拉姆港,全程1762公里;三是从基加利到鲁苏莫经坦桑尼亚的伊萨卡转铁路抵达累斯萨拉姆港,长1 638公里。战争期间,基加利国际机场一度关闭,部分地区交通中断。
  公路
   总长206 340公里,其中干线6401公里,支线199 939公里。1991年公路货运量为216 676吨。1992年有机动车27 441辆,其中货车1633辆,小汽车8088辆,公共汽车184辆。1994年内战期间,上述车辆多数遭毁或被开往邻国。目前的商业运输主要由私人控制。
  空运
   战前,国家航空公司拥有一架波音707货机和数架小型客机,有飞往坦桑尼亚、布隆迪和扎伊尔的定期航班。首都有国际机场,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客机。比利时、法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喀麦隆、布隆迪、扎伊尔航空公司在卢旺达有航班。内战期间卢旺达空运一度中断。战后,基加利国际机场很快重新开放。比利时航空公司恢复通往卢旺达的航班,从基加利可以十分方便地抵达坎帕拉首都基加利市商业区、内罗毕和布琼布拉。卢旺达国家航空公司有一架20座的小型客机,主要从基加利飞往坎帕拉及布琼布拉和达累斯萨拉姆。1998年,卢旺达国家航空公司更名卢旺达联合航空公司,并实行部分私有化。1月,成立了一个拥有一架78座的波音喷气式飞机的私营航空公司――卢旺达航空公司。财政金融  税收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卢旺达主要商业银行有:卢旺达商业银行,基加利银行,卢旺达非洲大陆银行,贸易、发展和工业银行以及人民银行。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咖啡、茶等农副产品和钽钨等矿石;进口石油等燃料及机械设备。近年来主要出口对象国是中国、德国、美国、巴基斯坦等。主要进口来源国有肯尼亚、德国、乌干达、比利时等。
  卢积极鼓励吸引外资,成立投资促进机构,推行一系列引进外资的政策。据2006年卢第三届投资大会宣布,卢几年来共吸引内外投资总额约4.5亿美元。外国援助  1995年接受援助国官方提供的发展援助7.109亿美元,其中双边援助3.781亿美元,多边援助3.732亿美元。主要援助国和国际组织有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联合国难民署、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等。据非洲发展银行统计,1985~1997年卢旺达共接受各种外援24.304亿美元。外交国策  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强调尊重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积级参与南南合作,主张开展南北对话,促进国际合作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同中国的关系  一、中国与卢旺达双边关系简况
  中国与卢旺达于1971年11月12日建交,此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中方访卢的领导人及主要政府官员有:国务院副总理耿飚(197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荣毅仁(1985年1月)、外交部副部长齐怀远(1987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1988年7月)、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1990年8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1993年1月)、外交部部长助理吉佩定(1996年1月)、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200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2001年5月)和全国妇联副主席顾秀莲(2002年3月)等。
  卢方访华的主要有:国际合作部长奥古斯坦・穆尼亚内扎(1972年6月)、外交和合作部长恩塞卡利杰・阿洛伊斯上校(1974年8月和1975年9月)、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1978年6月、1983年5月)、外交和合作部长弗朗索瓦・恩加卢基因特瓦利(1980年3月、1983年1月和1988年5月)、国民发展议会议长恩塔霍巴里・莫里斯(1983年8月)、最高法院院长约瑟夫・卡瓦鲁冈达(1989年4月)、外交和国际合作部长卡西米尔・比齐芒古(1991年11月)、副总统兼国防部长保罗・卡加梅(1995年3月)、总统巴斯德・比齐蒙古(1996年6月)、议长恩库西・朱韦纳尔(1996年9月)、全国人权委员会主席加萨纳・恩多巴(1999年12月)、外交合作部长安德烈・布马亚(2000年10月)、总统保罗・卡加梅(2001年11月)、外交与合作部长穆里甘德(2004年7月)等。
  2005年5月,卢爱国阵线总书记弗朗索瓦・恩加兰贝访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中联部部长王家瑞分别会见。2006年6月4至10日,卢参议长比鲁塔率卢参众两院联合代表团访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副委员长顾秀莲分别会见。8月28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率中共代表团访卢,会见卡加梅总统,与卢爱国阵线总书记恩加兰贝会谈。11月2至5日,卡加梅总统率团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7年5月,卡加梅总统对华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与卡会谈,双方就两国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2007年9月,卢旺达爱国阵线总书记恩加兰贝访华,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吴官正会见。2007年12月24日,新任驻卢旺达大使孙树忠向卡加梅总统递交国书。
  二、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1983年5月,中、卢两国签订关于成立经济技术贸易合作混合委员会协定,并于1985年10月、1988年5月、1991年7月、2000年5月和2006年8月分别在基加利和北京举行了5次混委会会议。
  截至2007年,中国援助卢旺达的成套项目主要有:水稻种植、糖厂改建、基加利-鲁苏莫公路、鲁奔迪和卢瓦玛加纳稻区开发、水泥厂、体育场、运动员宿舍、恩坦代齐农业兽医学校、基本戈医院扩建工程、缝纫车间、基尼尼亚-议会大厦、姆塔拉农田整治项目等。1981年12月起中国在卢开展以劳务承包工程为主的互利合作。中国路桥、中水电、中土和建材等公司在卢设立了办事处。除工程承包外,还成立了建筑、搪瓷、粘土制品和水稻四个合资合营公司。1972年两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规定双方贸易以现汇支付。2006年双边贸易额3429万美元,同比增长45.7%。我进口2189万美元,出口1240万美元。2007年1至10月,中卢贸易额4876万美元,同比增长13.9%。我主要出口机电产品、纺织品和鞋类等,进口钽铌矿等。
  三、其它往来 
  1982年2月,中卢两国政府签订关于中国派遣医疗队赴卢旺达工作的议定书。此后,中国共派出13批医疗队赴卢工作。2007年中国在卢医疗队员有12人。
  1999年4月,卢青年、体育和文化部长弗朗索瓦・恩加兰贝率卢政府文化代表团访华。6月,中国成都木偶剧团在基加利市和布塔雷市访问演出。10月,卢国家歌舞团来华参加中国举办的“1999年国际民间歌舞年”活动。2001年11月,卢国家艺术团来华访问演出。同月,卢妇女促进部长安热利娜・穆干扎访华。2006年7月6至14日,卢性别和家庭发展部长瓦莱丽・尼拉哈比纳扎率卢妇女代表团访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会见。2007年10月,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赴卢出席“连通非洲”峰会。
  从1976年起,中国每年均向卢提供高校奖学金名额,包括理工、农学、水利、建筑、化工、纺织等十几个专业。2005年11月,卢教育、科学、技术及科研部负责高等教育的国务秘书穆贾瓦马里亚・让娜・达尔克女士来华出席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并与中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卢旺达教育、科学、技术及科研部合作协议》等文件。2006-2007学年,卢在华奖学金生51人。
  1978年7月,迟浩田副总长率军事友好代表团访卢。1979年9月,卢武装部队副参谋长洛朗・塞鲁布加上校率军事代表团访华。1982年6月,总参谋长助理韩怀智率军事代表团访卢。2002年2月,中国国防部代表团访卢。2006年3月26日至4月2日,卢国防部长加特森齐访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与加会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会见。2007年5月,沈阳军区司令员常万全中将率军事代表团访问卢旺达。
  四、重要双边协议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卢旺达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卢旺达共和国政府,根据两国的利益和愿望,决定自1971年11月12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决支持卢旺达共和国政府反对新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支持卢旺达共和国政府在各国人民之间奉行的和平合作政策。
  卢旺达共和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同比利时的关系  比利时是卢旺达前宗主国,两国在卫生、教育、农业、基建、旅游、人员培训等领域进行合作,关系密切。卢旺达同比利时10个县建立友好关系。1987年和1989年比利时国王和首相分别访问卢旺达。哈比亚利马纳总统于1976~1993年六次访问比利时。1994年内战期间,因比利时籍蓝盔士兵被杀事件,比利时迫于内外压力从卢旺达撤回其在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中的全部军队。战后,比利时很快恢复对卢旺达的援助,替卢旺达偿还世界银行的部分债务。1997年10月8日,比利时新任驻卢旺达大使兰特向比齐蒙古总统递交国书时向新闻界说,三年来,两国合作总计10亿比利时法郎。1998年1月19~22日应比利时政府和欧盟合作发展委员会的邀请,卢旺达副总统兼国防部长卡加梅首次对比利时进行4天工作访问,外交部长、财政计划部长和国防国务秘书随行。同法国的关系  卢旺达原政权与法国关系密切。1962年~1993年8月,法国向卢旺达提供援助共计2.8313亿美元,赠款3655万美元,免除卢旺达债务1417万美元。哈比亚利马纳总统9次访法,法国总统德斯坦和密特朗先后访问卢旺达。1990年卢旺达爆发内战,法国派兵支持卢旺达前政权。1994年6月22日~8月21日,法国通过安理会授权在卢旺达实行“绿松石行动”。战后,卢旺达新政府与法国关系一度中断。直至1995年5月,法国才恢复驻卢旺达使馆。1997年5月8日,法国驻卢旺达大使库尔班访问布塔雷卢旺达国立大学,向该校赠送一批教育器材,称此次活动为将来合作提供了范例。1998年12月25日,据法新社报道,法国议会关于法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的作用调查委员会发表报告,其结论是:法国对卢旺达1994年大屠杀没有直接责任,仅犯了判断上的错误。卢旺达对此表示不满。同美国的关系  1963年建交。美国向卢旺达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和战争难民提供援助,向卢旺达派出和平队员。卢旺达前政权对美国以调解卢旺达内部分歧为由干涉内政表示强烈反感。1994年7月15日,美国政府率先宣布不再承认卢旺达胡图族政府,却很快地与卢旺达新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宣布向卢旺达难民提供1亿美元援助。1998年3月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卢旺达进行了3个半小时的闪电式访问。其后,卢旺达总统比齐蒙古与克林顿同机赴乌干达,出席非洲中、东部六国首脑会议。11月4日,比齐蒙古总统和卡加梅副总统接见来访的美国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赖斯,主要就刚果(金)危机举行了会谈。同德国的关系  德国是卢旺达历史上的第一个宗主国。卢旺达独立后同前联邦德国一直保持密切关系。1977、1984和1990年卢旺达总统三次访问德国。从1962年起,德国开始援助卢旺达。两国混委会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近10年来,德国每两年向卢旺达提供资金8800万马克,其中5000万属财政合作,3800万为技术合作。该项合作覆盖了卢旺达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1993年前,德国向卢旺达提供了5.89亿美元的援助。卢旺达新政权成立后,两国关系继续发展,德国成为卢旺达的主要援助国。1994~1997年,莱茵兰―法尔茨州向卢旺达提供14亿法郎的援助。1997年5月17~20日,卡加梅副总统正式访问该州,参加50周年庆典。6月23~28日,莱茵兰―法尔茨州长库特贝克率代表团对卢旺达进行正式访问,庆祝双方友好合作15周年。访问结束时,发表了联合公报。1998年2月5日,赫维盖马总理接见德国莱茵兰-法尔茨州司法部长及其代表团,主要围绕卢旺达在司法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会谈。8月,两国举行了合作混合委员会会议。同英国的关系  2009年底,非洲中部人口约900万的一个小国卢旺达正式成为英联邦新成员,它是英联邦第54个成员。曾是德国和比利时殖民地的卢旺达,是继非洲南部国家莫桑比克之后,英联邦第二个没有英殖民背景或宪制联系的成员国。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1998年,卢旺达参与调解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边境冲突。6月4日,卢旺达政府发表公报说,应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冲突双方的请求,卢旺达和美国政府开始调解,力求和平解决冲突。6月11日,卡加梅副总统对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进行访问。6月17日,比齐蒙古总统赴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参加非洲统一组织解决两国领土争端的调解委员会。卢旺达重视发展同乌干达的特殊盟友关系,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1998年两国联手介入刚果(金)冲突,支持刚果(金)叛军对抗由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安哥拉和乍得支持的刚果(金)政府军。1998年1月10日,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对卢旺达进行两天正式访问,两国总统就双边关系和地区问题举行了会谈。9月26日,比齐蒙古总统应穆塞韦尼总统的邀请对乌干达进行一天的短暂访问,两位国家元首对刚果(金)叛军应邀出席卢萨卡首脑会议表示满意。10月14日,卡加梅副总统对乌干达进行一天的访问,同穆塞韦尼总统举行了会谈。双方在联合公报中重申对刚果(金)冲突采取共同立场。12月29日,比齐蒙古总统应邀访乌干达,同穆塞韦尼总统举行了会谈。文教教育  战前国立和私立教育并存。小学实行8年制,中学6年制。每年教育经费约占国家预算的20%左右。文盲率49%,1991年全国有公立小学1?789所,小学生90万人,小学教师16 394人;公立中学77所,私立中学16所,中学生20 789人,中学教师1 469人。农村手工业综合中心共323个,学生32 660人。全国有3所高等院校,4所私立院校。卢旺达国立大学是该国最大的综合性高等学校,1991年在校学生3 860人,大学教员525人。每年向外派遣留学生100卢旺达儿童~200人。1994年内战几乎摧毁了教育体系,学校设施因破坏、抢劫而损失殆尽,许多教师被杀或逃亡国外。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下,初级教育得到较快恢复。据非洲发展银行统计,1995年成年人的文盲率为40%。1996年小学入学率已达94%,中学入学率为13%。布塔雷大学已于1995年4月复课。目前,各级学校实行英、法双语教学。根据1998年7月11日财政计划部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对人口社会状况进行的调查,1996年34.5%的卢旺达人既不会读也不会写,59.6%的人只上过小学,3.9%上过中学,0.2%上过大学,1.7%的人经过职业培训。新闻出版  战前全国共有报刊近30种,主要报刊的发行量在1000份以上。全国最大刊物《英瓦霍报》,发行量为4 650份。内战后,因纸张和印刷费用昂贵,卢旺达的报刊发行量极小。目前,有15种报刊,主要有:《英瓦霍报》,卢旺达文周刊;《卢旺达时报》,英文日报,由从乌干达回国的原卢旺达难民主办;《虹》,由从布隆迪回国的原卢旺达难民主办;《信使报》,反对党报,1996年改名为《英特戈报》。《新接班报》,1996年4月发行,法文官方月刊,系原《接班报》周刊改版。卢旺达通讯社975年成立。出版《每日新闻》,法文日刊,发行量310份。1994年后,该社成为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独立的通讯社。卢旺达广播电台系国家广播电台,1961年由德国援建,在尚古古、基布耶、鲁亨盖里和比温巴四省设有转播站,现用卢旺达语、法语、斯瓦希里语和英语广播,共有2套节目,每天播音14小时。另外,布隆迪电台的节目在卢旺达被广泛收听。卢旺达电视台系国营电视台,在法国和比利时两国的援助下,于1992年12月31日开始试播,1993年8月25日正式开播。覆盖率为全国面积的70%。
  1994年战乱期间广播电台的物资被盗,停止广播。在德国援助下,从1997年11月起,每晚用卢旺达语、法语、英语播出5个小时的新闻等节目。1998年2月22日,成立国内外公众新闻国家委员会,负责协调向国内外公众提供新闻,加萨纳外长任委员会主席。3月27日,英国广播公司的电台在卢旺达正式广播。主要节日  新年(1月1日)、英雄日(2月1日)、大屠杀纪念日(4月7日)、劳动节(5月1日)、独立日(7月1日)、解放日(7月4日)、圣诞节(12月25日)。
  卢旺达内战
  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思塔里亚米拉在出席了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东非和中非国家首脑会议后,乘专机抵达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机场时遭到火箭袭击。两位总统同时遇难。
  总统遇难后几小时,以胡图族为主的总统卫队同以图西族为主的卢旺达反对派武装在基加利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卢旺达局势骤然恶化。7日,去年7月上台的图西族女总理阿加纳・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在逃往联合国驻卢旺达机构避难后被胡图族土兵绑架杀害,三名政府部长也遇害。9日,爱国阵线武装从卢旺达北部的基地出发,向首都进逼。战争从城市发展到农村,迅速蔓延到全国。爱国阵线武装经过与政府军三个月的较量,7月4日攻占首都基加利和西南部重镇布塔雷,控制了全国2/3的领土。从此局势急转直下。17日攻6l临时政府控制的最后一座城市吉塞尼。之后,爱国阵线宣布巴斯德。比齐蒙古为卢旺达总统,并确认福斯坦。图瓦吉拉蒙古为总理。18日爱国阵线部队司令保罗。卡加梅将军宣布卢旺达“战争已经结束”。19日卢旺达新政府宣誓就职。
  内战的由来
  这次重新爆发的卢旺达内战是过去三年内战的继续和发展。
  1990年10月1日拂晓,近2000名流亡在乌干达的卢旺达图西族难民武装,在卢旺达爱国阵线领导人弗雷德・鲁维吉耶马率领下,从乌干达南部进入卢旺达境内,卢国内一些难民也纷纷响应,里应外合,与政府军发生了激烈战斗,从而开始了延续三年之久的内战。
  卢旺达内战爆发后,经坦桑尼亚总统姆维尼协调,卢旺达、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三国总统于1990年12月17日在坦桑尼亚姆万扎举行会晤,达成三点共识,即卢旺达政府和爱国阵线在非统组织主持下进行对话,坦桑尼亚和乌干达负责说服爱国阵线停火;停火后讨论全面解决难民问题。随后,这种“说服”和“对话”进行了两年之久。在此期间,交战双方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布隆迪、扎伊尔等邻国和非统组织的调解下,曾在扎伊尔的巴多利特、金沙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等地进行过谈判。双方谈谈打打,直至1992年7月10日才在非统组织主持下在阿鲁沙正式开始和平谈判,陆续达成了关于实行法治、分享权力、整编军队和解决难民问题等议定书。大致内容如下:
  (一)关于实行法制的议定书(1992年8月18日签)。确定了管理国家的原则和目标。双方决定通过法制建立一个不受种族、部族和宗教信仰影响的统一的民主国家。
  (二)关于分享权力的议定书(1993年1月9日签)。规定签署和平协定后,建立全国过渡政府和过渡议会,负责国务,直至多党民主大选结束。在过渡时期哈比亚利马纳仍任总统,但他对内阁的决定无否决权。过渡政府除总统外,设21名部长。其个爱国阵线5名(包括副总理和内政部长),全国发展革命运动5名(包括国防部长);共和民主运动4名(包括总理)6社会民主党3名;自由党3名;民主基督党1名。还商定了各党派在过渡议会中的席位分配。另外,在议会中将组织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解、司法和宪法、选举事务三个委员会,分别负责有关事务。
  (三)关于遣返和安置难民间题的议定书(1993年6月10日签)。难民包括两部分,一是早先流亡国外的难民约50万人,二是这次内战中的逃难者约100万人。难民有权选择定居(包括回国定居)地点。要向他们提供帮助,解决其安家、生产劳动和临时糊口的困难。并要向10年前流亡国外的难民提供部分赔偿。决定成立一个由过渡政府、联合国难民署、非统组织和难民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在过渡政府成立9个月内开始接回流亡国外的难民。
  (四)关于组建新的全国武装部队的议定书(1993年8月3日签)。当时,卢旺达政府军有4万人,爱国阵线武装力量有1万~1.5万,双方同意将两军
  合并,组建一支新的全国军队。其中军队人数为1.3万人,宪兵6000人,警察3000人。在军队人数上,原政府军占60%,爱国阵线占40%。营及其以上的军官比例双方各占50%,而且在兵种和正副职之间,实行对等原则。
  另外,为负责协调和监督卢旺达和平进程,双方同意由卢旺达政府、爱国阵线、坦桑尼亚、扎伊尔、乌干达、布隆迪、法国、美国和比利时组成一个监督卢旺达和平进程委员会,由非统组织秘书长主持,对非统组织秘书处负责。双方还同意由非统组织与联合国合作筹组和派出国际维持和平部队,以保证双方执行和平协议,负责两派军队解散和组建一支全国性军队的协调工作。
  1993年8月4日哈比亚利马纳总统和爱国阵线主席卡尼耶伦圭在坦桑尼亚阿鲁沙正式签署《卢旺达和平协定6,从而宣告持续近三年的卢旺达内战结束。《协定》确认了过去一年来达成的上述所有议定书和有关协议。规定双方自签字之日起,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在《协定》签字后37天之内建立起具有广泛基础的卢旺达过渡政府和过渡议会,从而进入和平过渡时期。过渡期为22个月。过渡期开始6个月后着手进行地方选举,最后举行全国多党民主大选。
  尽管双方在谈判过程中讨价还价,甚至谈谈打打,因此协商时间较长。但最后签署的协定及其制定的一系列实施办法比较具体,所以,国际社会对《卢旺达和平协定》的实施曾普遍持乐观态度。联合国安理会相应在1993年10月5日通过第872号决议,决定在卢旺达分期部署“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进行维和行动。11月1日起开始在卢旺达部署联合国军事观察员。
  正当卢旺达和平进程正在步履艰难地向前推进时,哈比亚利马纳总统的遇难,使该国来之不易的趋于稳定的局面毁于一旦,而且爆发的是一场比三年内战更加残酷的全国性混战。
  内战的原因
  卢旺达酿成今天这样令人痛心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可以说是多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大体上有以下这些因素:
  (1)部族矛盾是根源 卢旺达的居民由三个部族组成。其中胡图族约占90%,图西族约9%,特瓦族1%。特瓦族是当地原始居民,以狩猎为生。胡图人大约于公元2世纪从乍得湖、尼日尔河一带迁移来,主要从事农耕。公元10世纪以后,图西人游牧部落从索马里半岛南部(一说埃及)相继迁入,建立了王国,逐渐统一了全境。图西贵族通过“布哈克”(即“牛群契约”或“放牧契约”)建立了对胡图人农民和特瓦人的封建保护制度,宣称国王是牛群和土地的唯一所有者,也是最高保护人。从而将广大胡图人农牧民降到农奴地位。但在殖民主义入侵以前,图西人和胡图人尚能和平相处。不同部族的人混杂居住,讲同一种语言,信仰同一种宗教,而且异族间经常通婚。
  1885年柏林会议上,卢旺达划为德国势力范围,1889年后成为德属东非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1922年起委托给比利时统治。德国和比利时都实行间接统治,利用原有图西贵族的姆瓦米封建专制政权实行对广大胡图人的统治。
  50年代末,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胡图族上层分子开始对图西贵族长期把持行政和经济部门不满,要求废除图西贵族的特权,胡图人应享有平等权利。1959年许多地方还发生胡图人农民暴动。比利时殖民者挑起图西人和胡图人的激烈冲突,造成严重流血事件。殖民当局以恢复秩序为名进行镇压。大量图西人难民流亡邻国。由此埋下了图西人和胡图人之间部族矛盾的祸根。1962年卢旺达独立后,卡伊班图政府(胡图人)对图西族实行报复和排斥政策,使两族间的矛盾十分尖锐。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又先后发生三次部族间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大批图西族难民逃往国外。从此,这两个部族间的矛盾成为卢旺达政局不稳的根源。
  (2)难民间题是隐患 1959年到1973年间卢旺达发生四次大规模的部族间流血冲突,使大量难民(主要是图西族)逃居邻国。据卢旺达官方估计,流亡在邻国的卢旺达难民有50多万,其中乌干达30万(一说25万),布隆迪20万,坦桑尼亚5万,扎伊尔1万。(1)
  1973年上台执政的哈比亚利马纳政府谴责前卡伊班达政府错误的民族政策,强调民族团结和平等。国内政局比较稳定。他本人在1978年、1983年和1988年总统选举中三次连任。但他对难民回国的要求一直未予置理,对乌干达等邻国政府要求协商解决难民问题的建议断然拒绝。实际上,难民问题已成为哈比亚利马纳政权的隐患。一些外国观察家早就看清这一点,曾预言:“瞧着吧,卢旺达难民迟早会强行返回祖国。布隆迪的难民曾在1972年携带大砍刀从坦桑尼亚大批返回自己的国家。同布隆迪的难民不同,卢旺达的难民将会携带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和火箭筒返回自己的祖国。”(2)
  流亡在乌干达的图西族人在1979年成立了卢旺达全国统一联盟。1987年改名为卢旺达爱国阵线,打破部族界限,吸收胡图族和特瓦族难民参加,以争取国内外的广泛支持。并发表政治纲领说:“如果有200万难民在国外,卢旺达就永无和平可言”,“要消灭导致产生难民的制度”。认为卢旺达只有实行民主和法制,难民才能回国,才能实现民族和解。1988年爱国阵线在美国举行会议,认为“解决卢旺达难民间题的最好办法是回国”,而“武装回国可能是他们的最终选择”。
  一些旅居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曾参加穆塞韦尼的游击队,指望穆塞韦尼取得政权后帮助他们返回祖国。所以,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中有一批久经战阵的战士。他们拥有冲锋枪和迫击炮等,很有战斗力。弗雷德・鲁维克耶马曾官至乌干达军队副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少将军衔。
  爱国阵线的领导人表示,他们之所以从1990年开始选择了武装斗争,这是因为以往的和平返回国内的一切尝试都已经失败。
  (3)人口爆炸、土地紧缺 哈比亚利马纳政府拒绝难民回国的理由是卢旺达人口过剩、无法容纳。
  卢旺达国土仅2.6万平方公里。人口在独立初期约300万,1978年8月15~16日人口调查为483.098万,1991年8月15日人口调查为716.4994万,1991年人口调查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2人。(3)有些外国传媒认为目前卢旺达人口已超过80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300人,是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材料,1965~1990年间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3.3%(4),育龄妇女占人口的比例,1965年为45%,1990年为44%。(5)平均每个妇女怀10胎,成活率为8.3。全国一半土地是农业用地,其余是草场和森林。由于过度垦殖,地力下降。一个农民平均耕种不到半公顷土地。每个农民家庭平均有4个有继承权的儿子。每个儿子只能得到1/4,不够养活全家。(6)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劳工市场,另谋生计。如果大批难民回国,势必危及国内居民的生存。所以,国内一些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也反对难民回国。在这次总统遇难后引发的一场全国性混战中,许多激进的胡图人组建了民兵和敢死队,没有田地的农家子女也应征加入这支内战大军。他们横行乡里,不分胡图人还是图西人,形成一场自相残杀的混战。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是一场争夺土地的斗争。
  (4)经济不发展是症结 造成卢旺达内战的上述多种因素和矛盾,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不发展。据世界银行估计,卢旺达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60美元(以1989~1991年平均价格计)(7),长期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人口增长率。1980~1991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平均每年为0.5%(8),而如上所述人口年增长率为3.3%,因此,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下降2.6%。(9)卢旺达是农业国,1991年91%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水平上)(10),一方面由于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劳动力无法向这些部门转移,大批劳动力以农为生,狭小的国土已无法承受过度膨胀的人口;另一方面,在农业总产值中大约95%是由自给自足的粮食提供的。(11)而粮食生产囿于传统的耕作方法,农业上缺少大规模的投资(如兴修水利、使用化肥和农药、培育和推广良种等等),因此粮食产量增长缓慢。1977年以前粮食生产每年的增长速度还能跟人口年增长率持平,此后就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特别是80年代末进入90年代的三年间,自然灾害频仍,全国近1/3的地区(主要是中部和南部)因洪灾和虫害而饥荒蔓延。国际市场咖啡价格暴跌,出口收入因之减少2/3。1990年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财政赤字倍增。海湾危机引发的石油涨价加剧了这种危机。尽管政府被迫接受西方的经济调整计划,如采取货币贬值40%(1990年11月10日宣布)、紧缩预算、调整税率(进出口税)等措施,但未见成效。经济危机使其他各种矛盾更加尖锐。爱国阵线武装就是利用这个时机引发内战的。
  (5)西方的所谓多党民主化使卢旺达固有矛盾更加复杂 正当卢旺达政府全力应付与爱国阵线的内战之时,又受到多党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卢旺达政府不得不两面出击。在西方以停止经济援助相威胁下,1990年11月13日卢总统被迫宣布将实行多党制。1991年6月10日总统签署实行多党民主的新宪法。1992年4月6日组成多党联合政府,由5个主要政党的成员组成,其中反对党占内阁中的10席。现在看来,实行多党政治不仅使卢旺达政府软弱无力,缺少权威,而且本来是政府和爱国阵线之间可通过谈判解决的矛盾,现在产生了各种政治派别间的明争暗斗,使局势复杂化。1983年8月4日《卢旺达和平协定》签署之后,《协定》的实施过程充满了矛盾。由于民主共和运动和自由党内部不和,过渡政府和议会成员的提名多次被推迟。建立过渡机构的工作一拖再拖。1994年2月21日,公共工程部长、社会民主党执行书记加塔巴齐被暗杀。第二天在南方的布特尔,胡图族人私刑处死了保卫共和同盟主席马丁・布齐亚纳。他们认为他应对加塔巴齐之死负责。因加塔巴齐是来自南方的胡图族人。他支持与图西族的爱国阵线和解。而保卫共和同盟是北方胡图人的极端主义组织。它坚决反对与爱国阵线和解。因此,在这个国家复杂的矛盾中,除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传统部族冲突之外,还有执政20多年的北方胡图族人与认为受到哈比亚利马纳政权压制的南方胡图族人之间的对抗。所有这些矛盾和对抗现在往往通过政党间的明争暗斗反映出来。实践证明,多党民主并未给卢旺达带来民主,也未带来稳定和繁荣,而是加剧了内乱。
  美、法各有打算
  卢旺达内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非统组织以及坦桑尼亚、乌干达等邻国都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调解。同时,今年6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向卢旺达派出5500人的维和部队。非统组织秘书长6月15日宣布已有8个非洲国家同意派兵去卢旺达维持和平。但都迟迟未能付诸行动。美国采取拖延的态度。非洲国家以西方不给它们提供必要的装备为由而没有派兵。其原因说到底恐怕是担心像当初美国军队陷入索马里内战那样不能自拔。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联合国批准了法国派兵去卢旺达的代号为“绿松石行动”的计划。6月23日法国军队在联合国同意下从扎伊尔进入卢旺达,声称帮助该国早日结束内战。法国为何表现如此“积极”呢?法国总理巴拉迪尔解释说:“政府作出这项决定……是出于它同非洲的古老而活跃的休戚相关的关系”。众所周知,法国在非洲有着特殊的利益。法国历届政府对非政策的核心是一心想维护其在法语非洲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并扩大其在整个非洲的影响。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卢旺达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处在非洲法语地区和英语地区的结合部。其邻国乌干达和坦桑尼亚是前英国殖民地,而布隆迪和扎伊尔曾是比利时海外帝国的一部分。比利时在扎伊尔、卢旺达和布隆迪的殖民统治崩溃之后,法国便力图加强其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并逐步取代了比利时的位置。特别从1973年起,历届法国政府都支持和武装哈比亚利马纳政权。1990年在拉博勒举行的法非首脑会议上,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将政治民主化作为扩大合作的条件。尽管后来许多法语非洲国家迫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压力,陆续实行了所谓政治民主化,但在当时首脑会议上,非洲国家首脑响应者寥寥,而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即是其中之一。虽然,卢旺达政府是迫于当时国内政治经济的困境而有求于法国,不得已而为之。但这立刻得到法国的回报:法国立即向卢旺达大量提供武器,赠送一架配有机组人员的专机,加紧帮助训练卢旺达军队和胡图族民兵。在1990年开始的卢旺达三年内战中,法国的行动也明显倾向于基加利政府。总而言之,法国采取“绿松石行动”有其自己的打算。国际舆论对法国此举颇有微词。为此,法国的言行颇为谨慎。6月22日,即法国部队进入卢旺达之前,巴拉迪尔总理即提出把“不深入腹地采取行动”和法国军队不成为一支“干预部队”作为出兵的条件(12),明确宣布将法国军队的活动严格限制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上。7月5日,正在南非访问的法国总统密特朗重申,法国不想介入卢旺达战争。他在开普敦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法国不打算在卢旺达对任何人采取军事行动。”法军参谋长雅克・兰克萨德也表示,法国在卢旺达的干涉是“中立的”。法国部队的任务“不是同爱国阵线交战”,而是“保护受惊的平民”。(13)鉴于卢旺达形势的发展(战斗加剧、大量难民、发生新屠杀的危险),法国在卢旺达西南部建立了人道主义安全区,占全国l/5的领土,接纳了100多万难民。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7月5日对法国建立安全区表示支持。但国际舆论对法国此举颇有忧虑,担心法国军队成为一支“干预部队”,引发法军与爱国阵线武装直接交火。法国的行动在卢旺达国内两头不落好。政府方面曾要求法国部署部队,阻挡爱国阵线武装前进,遭到拒绝后明显感到失望,指责法国人未能防止他们的失败。爱国阵线对法国一直存有戒心,指责法国人帮助许多滥杀无辜的胡图人。7月16日起法国土兵数次同试图进入安全区的爱国阵线武装发生冲突。爱国阵线及政府的反对派明确要求法军撤出卢旺达.受命组织卢旺达全国团结政府的福斯坦・图瓦吉拉蒙古7月7日在布鲁塞尔说,法国军队应当在7月底撤离卢旺达领土,并声称他坚决反对法国参与联合国下一阶段的行动。(14)有鉴于此,法国总理巴拉迪尔表示,法国军队最晚于7月31日离开卢旺达。尽管联合国和美国一再要求法国暂缓撤军,等待联合国救援团部队接替。但法国仍坚持从7月29日起正式开始撤军,8月21日全部撤完。联合国驻卢援助团指挥的联合国维和部队2000名非洲土兵已开赴“安全区”接替法军。
  美国一贯以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居,在热点地区到处插手,包打天下。过去它在卢旺达并无特殊利益,但并非没有兴趣。只是在这次卢旺达内战中它的行动跟它以前在索马里的做法大相径庭,显得更加“高明”。当卢旺达两派打得难解难分之时,它持观望、拖延的态度,坐山观虎斗。待卢旺达局势渐趋明朗,爱国阵线武装攻占首都并控制了全国2/3以上的领土,宣布将组建民族团结政府,而法国军队在卢旺达的行动难以为继准备撤离之时,美国政府于7月15日宣布断绝与卢旺达胡图族政府的外交关系,关闭卢在华盛顿的大使馆,限定使馆工作人员在5天之内离开美国。美国将拒绝让胡图族代表利用卢旺达政府在美国的任何财产。美国还将谋求取消卢旺达胡图族政府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正采取适当的外交步骤来结束他们(指卢旺达政府)在华盛顿的代表权,而将让我们有机会与新政府一起工作,希望帮助在那里成立联合政府。”美国此举可谓一石二鸟,既向未来的卢旺达爱国阵线政府抛出了绣球,又顺水推舟地挤走和取代了法国。7月19日五角大楼宣布,正在考虑向卢旺达难民提供78架次飞机的救援物品,并表示愿意帮助扎伊尔扩建临近卢旺达边境的戈马机场,提供空中交通控制设备和车辆,以帮助国际机构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美国还愿意考虑帮助卢旺达人重建家园。美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轻而易举地在卢旺达取得了立足点。
  新政府任重道远
  现在,以爱国阵线为首的卢旺达新政府已经组成。总统巴斯德・比齐蒙古是爱国阵线创始人之一,爱国阵线部队司令保罗・卡加梅少将出任副总统兼国防部长。总理福斯坦・图瓦吉拉蒙古是加拿大培养的大学讲师,卢旺达共和民主运动主席。他是1993年8月哈比亚利马纳总统和爱国阵线领导人在阿鲁沙签署的《卢旺达和平协定》中拟议组建的过渡政府总理。但这项协议一直没有得到实施。现在他表示“为了卢旺达人民的利益同意继续这一使命”。爱国阵线主席亚历克西・卡尼亚伦圭出任副总理。新政府由17名部长组成,其中8名属爱国阵线,9名来自其他4个政党。被爱国阵线指控对屠杀平民负有责任的哈比亚利马纳的民主和发展全国运动被排除在外。在新政府接任一个月后,将建立一个80人的议会。议员人选将由参加政府的各政党推派。
  由于卢旺达爆发内战的各种矛盾是长期形成的。因此,卢旺达新政府面临的任务极为艰巨。当务之急是迅速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经济。而要稳定政局,当前首先必须要善解决难民问题并真正实现民族和解。
  (1)妥善解决难民问题 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4次部族仇杀,使50万难民流亡国外。难民间题成为爆发这次卢旺达内战的直接原因,但这次内战又出现了空前规模的难民潮。从1990年10月开始的3年内战期间,又增加了100万难民。这次从4月初开始的三个多月的战争和大屠杀,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估计,卢旺达有五十多万人被杀,爱国阵线估计受害者人数“在50万~100万之间”。(15)有200万难民逃亡国外,其中50万在坦桑尼亚,150万在扎伊尔,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说,在卢旺达境内还有200万人流离失所。(16)这些难民的处境极为困难,由于缺乏食品、饮用水和药品,每天都有上百人死亡。新政府就职后立即呼吁那些因躲避战火而逃到邻国的难民尽快返回家园。比齐蒙古总统说这是“新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但是,对于一个经济落后又饱经战乱创伤的小国来说,要妥善安置这许多难民确非易事。
  (2)真正实现民族和解 爱国阵线一开始就避开了尖锐的部族矛盾,而把解决难民问题置于首位。它组建之初即把“消灭导致产生难民的制度”作为政治纲领。其成员除图西族外;也吸收胡图族和特瓦族难民。爱国阵线武装攻占首都之后,及时宣布将成立一个民族团结政府,表示保证同胡图族分享权力,旨在使这个国家避免部族报复,不再自相残杀。新政府中总统、总理和副总理三人均是胡图族人。7月20日卢旺达新内阁在首都基加利举行的首次会议上,作出的第一项决定是取消注有部族出身的身份证。这是一种民族和解的姿态。新政府也注意尽可能缩小打击面。爱国阵线发言人称,由于在屠杀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受到审判的胡图族极端分子不超过“300到400人”。但是,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矛盾年深日久,双方积怨很深,因此,要消除隔阂、互相信任,真正实现民族和解对新政府来说任务极为艰巨。
  显而易见,引发内战的上述各种矛盾都不是能轻易解决的。无论是部族矛盾、难民问题,还是人口爆炸、经济发展问题,哪一个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根本解决。在这些矛盾中,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各种矛盾才有可能逐步缓解。因此,卢旺达新政府待全国政局稳定之后,应集中全力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解决其他各种矛盾。这样,国家政局和经济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而走出以前恶性循环的怪圈。
拉博勒的热门地区
拉博勒的全年天气概况
  • 日均最高气温(℃)
  • 日均最低气温(℃)
  • 平均降水总量(mm)
  • 平均降水天数(天)
  • 法国的其它城市
  • ABCDE
  • FGHIJ
  • KLMNO
  • PQRST
  • 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