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現在是有關杜甫平生資料與創作館藏最豐富、儲存最完好的地方。
其實杜甫當年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看到的,實際上是後人為紀念杜甫所建建築。
從正門開始,依次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
修建歷史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入蜀,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餘首,約佔他全部詩篇的1/6,其中包括膾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
五代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儲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1961年3月,杜甫草堂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杜甫草堂博物館成立,成為現存杜甫行蹤遺蹟中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處所。
博物館與園林自然融為一體,雅緻幽靜。
交通乘17、30、35、47、82、85、309、503路公交車可到達。可參看市區公交線路圖。
門票門票:60元,年票100元;
開放時間: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