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靈臺坐北向南,臺體用土夯築。歷史上,靈臺兩次被毀,兩次重建。1933年重修的靈臺,青磚徹面,底寬12.3米,高12.3米,臺體分兩層,頂建八卦亭,內塑週文王像。傳說在建成之時,從東面飛來兩隻丹頂鶴,連續三天繞臺飛鳴,棲於文王廟的古柏之上,一時轟動縣城,被視為吉祥之兆。
現在的靈臺,坐北朝南,底寬18米,高33米。臺體分為三層,頂層大殿內塑有週文王像,兩邊牆壁上繪有大型壁畫,再現了當年文王伐密的壯闊場面;底部迴廊為碑林,收錄有古今政要名人的題辭、題匾260餘幅。靈臺歷史悠久,文化深遠,被譽為“神州祭靈第一臺”。
靈臺縣因此而得名,並以商週文化遺存為主體的“文物大縣”著稱,被甘肅省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古靈臺位於靈臺縣城內,始建於公元前11世紀商紂時期,是週文王征服了位於今靈臺縣百里鎮一帶的密須國後,為祭天昭德、與民同樂所築。唐時,正式定為縣名。
門票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