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位於海口市區北部長堤路海口兒童公園內,面向入海口,南面中山橫街與中山路相對,北臨海甸溪,依街傍水,姿影綽約,景緻十分幽雅。
如今的海口鐘樓是1987年海口市人民政府依據城市建設的需要,依照舊鐘樓原貌撥款改建。建成後成為海口一大景緻,命名為“古鐘新聲”。
用地面積110.25平方米,建築佔地27.56平方米,樓高27.3米,6層鋼筋混凝結構建築,外貌雄偉壯觀。大鐘選用上海555版電子鐘,四邊鐘面由直徑2米塑料塊構成,時針長0.53米,分針長1米,30分鐘報時一次,由擴音器從4個大喇叭播出電子音樂,音樂清晰、宏亮、悠揚。
鐘樓建造典故
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海口設立統管本島沿海十處的海關總口,國內沿海港口和東南亞各國來往商船日漸增多。特別是咸豐八年(1858年)海口被清廷闢為對外口岸後,來往客商明顯增多,但當時海口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計時設施,給交通、商務和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為解決統一計時問題,促進商貿發展,民國17年(1928年),愛國商人週成梅先生髮動海外僑胞捐款集資,並仿照廣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精心設計鐘樓藍圖,於1929年在遙對入海口的長堤馬路碼頭建成混合結構的大鐘樓。樓高五層,佔地16平方米,牆體用紅磚砌築,白石灰塞縫。
大鐘設置在五樓,四面安裝七塊厚二公分的大理石,構成直徑二米的鐘面,鍾時刻在大理石面上,並嵌上鉛牌塗以黑色,鐘面時針長0.96米,分針長1.6米,報時的音響由兩個一大一小的生鐵鑄成的鳴鐘組成,每隔30分鐘報時一次。
當時的大鐘是一個轆轤捲上10多米的鋼絲繩,另一端吊上一個大鐵碗,利用垂直重量啟動行走的。吊砣從四樓垂落底層,歷時兩天。因此,每隔兩天必須轉動轆轤將吊砣捲上五樓。週而復始,時間較為準確。海口鐘樓被列為海口八景之一,它歷史悠久,最早是為適應對外通商而建立,已成為海口的最重要的標誌性與象徵性建築物之一。鐘樓對面那些古舊斑駁的建築羣就是著名的騎樓老街。
交通可乘坐公交14、17、20、25、26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