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境外租车 » 世界地图 » 中国 » 三亚 » 大小洞天旅游地图
加载数据中,请稍后
声明:本站三亚大小洞天地图来源于Google地图,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地图,是您到大小洞天旅游的好帮手。
三亚 大小洞天介绍
    位于三亚市以西40公里处的南山西南隅,枕海壁立,为崖州古城之南面屏障。同南山佛教文化苑共处南山脚下,被推崇为崖州八景之首,一度曾被誉为珠崖第一山水名胜。
    大小洞天旅游区内山上植被茂盛,风景秀丽,近三万株龙血树(南山不老松)郁郁葱葱。山中有清澈泉水和各种野生动物,山下七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遍布神工鬼斧、肖形状物的石景,有南海龙王、小洞天、千年不老松、南海神鳌等景观。因此而自古以来被称为“海山奇观”。
    现在的大小洞天旅游区以道教文化为主题。这里融热带风光、保健旅游、康复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区内尚留有“小洞天”、“钓台”、“海山奇观”、“仙梯”、“仙人足”、“试剑峰”等摩崖石刻,是海南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
中国最南端的道家文化发祥地
      三亚大小洞天自宋代就以神仙洞府著称于世,吸引了无数求道之人,是海南道教的发祥地。公元1187年,崖州郡守周康阝寻访道家文化发现大小洞天。公元1247年,崖州郡守毛奎以道家文化的眼光和理念开发大小洞天,使之成为道家风景胜地,毛奎御任后在大小洞天羽化升天,自此,三亚大小洞天成为海南道教的发祥地。相传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也曾隐居于大小洞天,修炼身心,传法布道,留下了仙坛等遗迹。
海南著名的名胜古迹保护区
      三亚大小洞天开发始于宋代,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是海南历史上开发最早的风景名胜。这里的山、海、石、林组成的秀美风光,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各界名流前来探访和游览,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其“石船”、“小洞天”、“海山奇观”、 “寿字碑”等景点均为三亚重点保护文物,历代文人多有吟诵和记载。近代更有郭沫若、江泽民等人留下之诗刻墨迹,是海南著名的名胜古迹保护区。
中国独一无二的“寿比南山不老松”景观
     大小洞天位于南山山麓,这里广泛分布有三万株“南山不老松”,这种形似松而不是松的巨树,叫龙血树,有植物中的活化石之称,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植物保护名录,是中国二级保护珍贵树种。经考证,龙血树是世界上罕见的长寿树。树龄可达万年,与恐龙同生,但恐龙毁灭了,它还活着。
      大小洞天区域几万株不老松丛生,株株根树相抱,似尊尊盘腿而坐的老寿星(最老的至少五、六千年的树龄),与这块人寿福泽的宝地共同抒写了“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千古福愿,构成了国内独一无二的自然文化景观。
再现1.4亿年生命世界的三亚自然博物馆
      三亚自然博物馆座落于大小洞天,是中国最南端的唯一的自然博物馆。博物馆真实展现1.4亿年前的生命世界,主要以恐龙化石为主。博物馆馆藏标本约2000余件,其中国宝级精品达800余件,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馆藏的辽西热河古生物化石被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
中国最南端的滨海原生态度假区
      小月湾休闲区位于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东南面,是中国最南端的滨海原生态度假区。小月湾背靠鳌山,面向南海,如一弯新月沿海岸延伸,自然植被保存完好。小月湾是天然氧吧,每立方厘米负离子浓度高达8000—10000个。这里依山傍海建有沙滩吧、木屋别墅与帐篷营地,可承接度假住宿、婚庆蜜月、婚纱摄影与露营拓展等。


    网友游记:
    大小洞天·省钱王道·必看      三亚大小洞天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位于三亚市以西40公里,始创于南宋(公元1187年),是海南省历史最悠久的风景名胜,是我国最南端的道家文化旅游胜地,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旅游区自古因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石景与洞景被誉为“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
      大小洞天是一个以古崖州文化为脉络,汇聚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与龙文化,融滨海风光、科普教育、民俗风情、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化旅游风景区。
交通

1、可在市内创业大厦或三亚湾乘坐新国线“亚龙湾—大小洞天”旅游公交,终点站即为景区。
2、另景区提供的免费专线巴士(运行时间及车辆线路)
启程:夏日百货(09:00分)----明珠广场(09:30分)----大小洞天景区(10:40分)
返程:大小洞天景区(16:00分)----明珠广场(16:50分)。

门票      门票:58元/人。
      开放时间:7:30-18:40
三亚 大小洞天周边景点地图

查看三亚的详细天气大小洞天天气预报
多云转阴
多云转阴
27℃ ~ 29
多云
多云
27℃ ~ 29
晴转小雨
晴转小雨
26℃ ~ 29
晴转多云
晴转多云
26℃ ~ 29
晴转多云
晴转多云
27℃ ~ 29
晴转多云
晴转多云
27℃ ~ 29
大小洞天全年天气概况
  • 日均最高气温(℃)
  • 日均最低气温(℃)
  • 平均降水总量(mm)
  • 平均降水天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