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法国蓬沙托地图来源于Google地图,法国蓬沙托旅游地图中文版,是您出行旅游的好帮手。
蓬沙托的介绍
《蓬图瓦兹附近的采石场》【名称】蓬图瓦兹附近的采石场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1874年
【作者】毕沙罗
【规格】58×72厘米大
【属地】现藏瑞士巴塞尔美术馆
【简介】
在印象派绘画集团中,画家卡米叶・毕沙罗(1830.7~1903.11)一直被称为是"印象派的米勒",因为他一生的画风,充满着一种农民的质朴。他热爱乡野与农村,同情当时巴黎的社会主义思潮。在绘画上,从农村风光画到城市街景,从没有发生过重大的题材变异。他总是那样勤奋,那样执着。在他的画上,除了农民与农妇外,就是街市上的普通行人。此外,他在印象派画家中,还是最早去外光下作画的一位先行者。连后来的后期印象派代表塞尚也承认他是"最接近自然的一位画家"。
卡米叶・毕沙罗出生在丹麦圣多马的安蒂尔岛。父亲阿巴昂・加勒里艾・毕沙罗是个犹太富商,原籍葡萄牙,在阿米里埃港拥有很大的钢铁器具业。母亲拉格尔・孟沙诺是殖民地的白种人。毕沙罗虽自小喜爱绘画,但得不到父母亲的支持,只得靠自学。12岁上,得以去法国学习,但未能到巴黎,被留在一家寄宿学校里念书。这时毕沙罗的素描天资已脱颖而出,寄宿学校的沙伏里校长发现了他的才能,允许他在课余作些基本训练。1847年,他又回到圣多马。正巧这时丹麦画家弗里茨・梅尔伯来圣多马,在港口遇见毕沙罗。他俩志同道合,便商议在委内瑞拉寻找自己的理想。毕沙罗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深情地承认认识梅尔伯的意义,说这是他事业命运的转折点。
1854年8月,毕沙罗独自回到圣多马。其时他已是25岁的青年了。尽管他因经营商业而收入极丰,但他仍想弃商学画。父母这时也只得让了步。他便毅然离开家乡,前往巴黎去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他曾这样回忆道:"1852年我在圣多马是一个收入较高的商业职员,但我不愿在这个岗位上,……我断然抛弃我的一切,前往卡拉加斯。从此,我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刀两断。" 初到巴黎时,毕沙罗进了安东・梅尔伯的画室,此人早从1847年就在法国作画为生。毕沙罗在他的画室学到了油画的基本技法,开始画些人像和农村风景,对大自然的精心观察,养成了他对户外自然光色的敏感。后来,结识风景画家柯罗,便跟随他去领会自然中的诗意的美。不久,库尔贝的绘画又使他入了迷,他非常崇敬这位性格豪爽的现实主义大师。但在风景画上,他还是倾向于接近柯罗。他仿效柯罗的色调,以橄榄色、橙色和紫红色作为对比性色调,用笔轻捷,地平线置于画面的三分之一处,视野显得开阔,景物也极宜人。这种风景的光线一般都从侧面射来,因而景物的体积感很强。一切是那样和谐与美妙。我们从这幅他于1870年画的《卢夫西恩大街》城市风景画上可以看出他的构图特征。
画这幅画时,毕沙罗已从60年代的10年探索中取得了印象派外光画的经验。1870年因普法战争,他暂时避居到伦敦。在那里又被透纳的那种色彩的透明技法所迷惑。这一幅画是他去伦敦以前完成的。当时他正从蓬图瓦兹一直画到卢夫西恩,而且在面对大自然的作业过程中,与他原来所崇拜的一些现实主义画家的手法也愈离愈远。柯罗后来感到吃惊,说他辜负了他以及库尔贝对他的鼓励。可是毕沙罗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要表现出大自然中的阳光感,必须突破旧的表现技法。柯罗不是再三强调"必须到田野去,博物馆在森林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毕沙罗在自然中研究光的变化,就违背了他们的鼓励了呢?
1874年,毕沙罗又完成了一幅以翠绿为基调的风景杰作《蓬图瓦兹附近的采石场》。此时,他已完全投入光色的研究了。他于1871年6月从伦敦回到法国,和印象派画家莫奈彼此笃好。他们商议决心离开大城市,到农村、田野去写生。毕沙罗再次到卢夫西恩,后又从1872年起住在蓬图瓦兹,这幅画就是在那里画成的,并且参加了印象派画家在巴黎市中心卡普辛大街35号举行的第一次画展。画展当然引起嘲讽,未能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但毕沙罗懂得他的追求会找到知音的,那不是当时的时刻。
《蓬图瓦兹附近的采石场》上的一切物体的轮廓已让位于闪动着的空气与光色。笔触也更加大胆、粗犷。阳光的反射力在绿色树荫的对比中,更显其色彩的魅力。由于形体不明确了,人们对他所创造的这个灿烂的色彩世界报以讥笑声。《费加罗报》的评论家阿尔贝尔・沃尔夫讽刺道:"你可以使毕沙罗先生懂得他所画的任何景物,树不可能是紫色的,天空不是奶油色的,不然,只能证明他们的精神错乱……"(此次首届印象派画展上,毕沙罗共展出五幅风景)。不言而喻,传统的欣赏习惯阻碍着这位评论家的审美力。
《蓬图瓦兹附近的采石场》有58×72厘米大,现藏瑞士巴塞尔美术馆。那幅《卢夫西恩大街》画面更小些,仅45×54厘米大,现藏巴黎卢浮宫内印象派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