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境內北端現存除鹼墩子至馬迷土的漢長城幹線外,還有玉門關至陽關、陽關至黨河口、馬迷土至彎腰墩的漢長城支線。隨着兩千多年歲月的流逝和風雨流沙的破壞,部分長城被夷為平地,多半長城儲存下來。其中玉門關西面黨谷隧一帶的長城儲存較好,地基寬3米,殘高3米,頂寬1米,為我國目前漢代長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漢長城至今仍基本儲存完整。峯燧旁邊有報警時用以點燃烽火的積薪垛15堆,最大的長2米,高1.3米以上,而且都已凝結為化石般堅硬。在漢長城烽燧中曾出土1200多枚價值不菲的漢簡。
西漢時,中原王朝為了對外抗禦匈奴騷擾,加強邊塞建設,對內安定百姓生活,鞏固中央集權,以加強同中亞、西亞各國的貿易和友好往來,由令居(今永登)開始,經河西走廊張掖、額濟納旗、金塔、嘉峪關、玉門、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馬迷土建起了長城。並將亭(烽隧)、障(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鹽澤(今羅布泊)樓蘭故國,這便是漢長城。
交通位於玉門關以西5公里處,可包車前往。
門票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