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中屹立的一座大型浮雕,生動反映了溧陽史貞女義救伍子胥及伍子胥伐楚歸來投金相報的動人故事。另有用漢白玉精製而成的史貞女全身塑像,立於綠荷飄浮的池塘上。
沿路走去,見重簷園古亭一座,亭中安放著我國唯一一座儲存完好的唐代石刻井欄,這口粗礪、笨重的井欄,高54釐米,外圍408釐米,外側分18行,豎刻著91字陰文。
不遠處便是明代楠木廳和清代鐵木廳,楠木廳內的撫廊壁間,展出著被譽為“法帖之祖”的淳化閣帖仿製品。此帖石刻,全國僅儲存兩套半,其中半套儲存於溧陽。
伍子胥逃昭關
伍子胥其父楚大夫伍奢向平王直諫,遭到冤殺。逃亡中,伍子胥帶了楚太子的兒子勝,過昭關,直奔吳國,一路上晝伏夜行,飽經風霜。經過七天的長途跋涉,才來到溧陽境內的瀨水邊,恰遇一寄居在舅父家中的女子在瀨江邊浣紗,她就是史貞女。
當時她身旁有一桶浣紗的糨糊,伍子胥便上前行乞,善良的史貞女顧不得男女有別之訓,將桶內的糨糊送給子胥充飢。子胥再三拜謝。吃完後,他匆匆辭別史貞女向前趕路,又幾次返回再三囑告:“如有追兵到此,請勿告知我的去向。”
史貞女是一位孝女,為了侍奉母親,雖然年已三十,卻仍未出嫁。而且她身明大義,心地慈善,為讓將軍無後顧之憂,成全將軍報仇之志,同時也免遭追兵盤詰,頓生絕念,抱石自沉於瀨江之中。伍子胥回首見狀,悲痛異常,當即咬破手指,在石頭上寫下二十字的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後來伍子胥為了報恩,曾率軍從逃亡時的原路返回,一路尋訪救命恩人。當他再次經過溧陽瀨江邊時,為履行“千金報德”的諾言,將“三鬥三升金瓜子”撒入河中,並說:“汝若有靈,應知吾之不相負也。”他還在史貞女溺水處建廟以示紀念。
鳳凰公園地處溧陽城區西北部,溧陽市鳳凰路,國家AA級景點。
交通公園位於溧陽市內,有多部公交車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