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位於中山四路42號,所址原為番禺學宮,始建於1370年,是一座莊嚴古樸的建築羣。
從南至北有櫺星門、泮池拱橋、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兩邊有廡廊等宏大建築,整座建築紅牆黃瓦,陶瓷彩塑,飛檐斗拱,石雕木刻。院內木棉、菩提、龍眼、九里香等古樹挺拔葱鬱。
紀念館於1953年建立,並由週恩來題寫了館名。紀念館按農講所原貌建築維修,復原了課堂、教務部、軍事訓練部、圖書館、所長辦公室、學生宿舍等。1961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背景知識: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共舉辦了六屆。前五屆主任先後由彭湃、羅綺園、阮嘯山、譚植棠等擔任,所址在越秀南路和東皋大道。第六屆於1926年5月至9月在這裏舉辦,毛澤東任所長,肖楚女、週恩來、彭湃等20餘人任教員。來自20多個省區的327名學生,在此學習農民運動的理論和方法,並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他們畢業後奔赴全國各地,領導農民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交通乘1、11、22、40、54、76、80、102、107、108、184、211、221、222、236、243、517、546、864路公共汽車在大東門站下車,或乘地鐵1號線在農講所站下車。
門票免費。觀眾可持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在服務枱排隊領票參觀,一人一票,當天有效。團體參觀,請提前24小時預約。該館每天接待人數限額為3000人,觀眾須按工作人員導引有序參觀。如遇緊急情況、重大活動或重要接待任務及觀眾超出場館接待能力,觀眾需依次等候進館參觀。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9:00-16:30,16:00觀眾停止入館(逢週一閉館)。每日上午10:00、11:00;下午2:00、3:00,安排4場免費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