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載數據中,請稍後白鹿洞位於虎溪巖背後,山多崩巖隧谷。明朝始建白鹿洞寺,清乾隆年間重修,增建三寶殿、朝天洞、六合洞等。明萬曆年間開挖“稜層石室”時,在這裏開出了一個“宛在洞”。建有大觀樓,銜山亭及佛殿僧舍等。居高遠望,全島風光歷歷在目。
白鹿洞前原有一半月形小池,引自後山巖罅中的流泉,水清甘冽,人稱“龍泉”,又名“琮琤泉”。龍泉池上有石室,供奉朱熹,借朱熹在江西廬山白鹿洞講學的故事,取名“白鹿洞”。洞內泥塑白鹿一隻,口向洞外。每當春末夏初,空氣濕度增大,水氣上升,便有煙霧湧出,縷縷可見,故稱“白鹿含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