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曇寺院依山傍水,總體佈局為一長方形,佔地1.5公頃。雖歷經600餘年,該寺古風猶在,被譽為“樂都小故宮”。
瞿曇寺是一座喇嘛教寺院。據寺碑記載:明代以前,在樂都縣南山坳裏背山面水的地方就建有廟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因寺院主三羅藏擁護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賜題為“瞿曇”的金匾。從此,這座廟宇便定名“瞿曇”。
十五世紀初的明永樂年間,朱棣皇帝又賜三羅藏之侄班丹藏卜“頂淨覺宏濟大師”頭銜,令其主持寺院,提高了寺院地位。經明朝洪熙、宣德兩代的擴建,使瞿曇寺有了較大的規模。寺院建築基本採用漢式廟宇形制,高低錯落,氣勢雄偉。
瞿曇寺現存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象背雲鼓”了。那是一隻石雕卧象,背上托起木雕的疊雲,疊雲架起一面真鼓,石象回首顧盼,鼻卷蓮花,那神態似乎在告訴人們:雲中的鼓聲如雷,大雨將至了。
金剛殿是前中後殿的分界和過道,面積約110平方米,採用樑柱結構,不施斗栱。瞿曇殿居中院前部,面積為170平方米,平面佈局。前設有比較深的半敞式抱廈三間,而其他三面則為封閉式迴廊,是比較典型的喇嘛寺院的格局。
寶光殿居中院後部,面積約400平方米,左、右、後三面砌磚牆,四面圍明廊。隆國殿在後院,又名大持金剛殿,和瞿曇寺殿、寶光殿在同一條中軸線上,是全寺最高大壯麗的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殿前設有帶罩壁式欄杆的敞式平台,四週皆設明廊。
瞿曇寺的四角有香趣塔四座,塔高9米,長、寬各約5米。半壁式畫廊從金剛殿左右兩側起,分經大小鐘樓和鼓樓,直連隆國殿兩側,形成環抱之勢。畫廊共有50餘間,面積近400平方米,其中28間佈滿了巨幅彩色壁畫,堪稱寺內最為珍貴的藝術品,它是用連環畫的方式描繪釋迦牟尼一生的故事。場面宏大,畫藝精湛,為瞿曇寺一絕。
小故宮:瞿曇寺是我國西北地區儲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築羣,其總體結構佈局雷同北京故宮,人稱“小故宮”。
交通瞿曇寺位於樂都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的瞿曇鄉,可到西寧新寧汽車站乘到樂都的長途班車,全程80公里左右,每20分鐘就有一班,票價10元左右。樂都到瞿曇寺有班車,車程30分鐘,單程5元。
門票門票40元。
開放時間:8: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