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通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有所擴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
大雄寶殿:是舉辦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正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
無量殿:一座磚砌結構建築,該殿奇特之處在於殿內無樑無柱,殿外無廊簷,形制非常獨特,因此又稱為“無樑殿”,藝術價值很高,殿內壁上有走廊一圈,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
千缽文殊殿:殿內供奉著鑄於明代的千缽文殊銅像,銅像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隻,其中的兩隻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後向四週伸出一千隻手,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造型非常奇特。
銅殿:鑄於明萬曆年間,是一座青銅建築物,高8.3米,寬4.7米,深4.5米,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非常精緻。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臺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
幽冥鍾:在顯通寺前的鐘樓裡,有五臺山最大的銅鐘幽冥鍾,鐘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餘字,因為鐘聲綿長,又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鍾。
顯通寺是五臺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俗稱“祖寺”。全寺佔地面積43700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400多間,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於五臺山中心區、菩薩頂腳下。
珍貴文物:顯通寺內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在掛著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是唐代的遺物。
在顯通寺前的鐘樓裡,有五臺山最大的銅鐘幽冥鍾,鐘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餘字,因為鐘聲綿長,又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鍾。
藏經樓內收藏著一部華嚴經字塔,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用蠅頭小楷寫有《華嚴經》八十卷,六十萬零四十三字,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作品。藏經樓內還收藏著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明代繪製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等珍貴文物。
門票門票價格8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