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浮渡山,位於皖中偏西南、長江北岸的白蕩湖濱,南距樅陽縣城36公里,北與巢湖地區的廬江縣交界,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積15平方公里。
浮山是一個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為特色,山水清淑,巖壑靈奇,是一個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為特色,以河湖風光、人文景觀相輝映的風景名勝區。
浮山因其“東西南北皆水匯”、“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其主要景區面積76.6km2,該景區以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摩崖石刻、河湖風光而著稱於世。張公巖景區是浮山主景區之一,此處集宗教遺蹟、火山岩洞、摩崖石刻於一體。
浮山是一座沉睡億年之久的古火山,擁有奇峰突兀盆地之中,石壁聳入雲霄之上,幽洞藏於山壁,天池生於絕頂的火山地貌。其地質構造是國內中生代粗麵質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堪稱一座“天然火山地質公園”。由於火山噴發而產生的大小洞穴玲瓏剔透,浮山古火山遺蹟被中國地層典命名為“浮山旋迴”,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
火山景觀:山國家地質公園屬白堊紀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破火山,距今約有1.2億年。破火山、火山彎隆、錐火山機構完整,形態典型,為國內獨有,世界罕見。浮山火山岩洞空是國家地質公園的一大特色,據《浮山志》記載,全山共有洞穴500之多。
摩崖石刻:浮山歷史文化悠久,起源於南朝梁代(公元205-557)年,歷代騷人墨客留下483塊極其珍貴的摩崖石刻。
門票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