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數據中,請稍後長慶寺塔(又稱十寺塔),於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由歙縣黃備人張應週捐善修建,距今已有近九百年曆史。
長慶寺塔為密簷式的實心七級方塔,磚石結構,塔體平面近方形,底層平面每邊5.28米,高23.l米;塔基為臺式基,用石砌成上下五層方形須彌座,束腰高66釐米,有間柱、角柱;塔身為磚砌實心七層,第一層較高,每層高度自上而下逐層遞減收分,各層飛簷向外伸展;塔的底層設有木廊,石簷柱間寬4.33米,塔體四面闢有券門,門內置石雕蓮花瓣佛座;第二層以上各層,牆面中間均用青磚砌成隱出窗券,四角各有半隱半露的方形仿木倚柱,狀如護鬥,塔牆上塗以白灰,彩繪佛像圖案,鮮豔奪目;每層簷口均用青磚疊澀起挑,間輔以五層錯角磚牙,其上再鋪木質腰簷和筒瓦、板瓦;塔頂為銅質葫蘆狀寶瓶,尖端錐針突出。每層飛簷翼角之下,都懸掛著鐵質風鐸,風動鈴搖,梵音遠揚。塔體依山傍水而立,掠影於練水之中,玲瓏秀麗,唐代杜牧贊曰“高鐸數聲秋撼玉,霽河千里曉橫銀。”又有詩云:“古寺高峨接碧霄,春風弦誦徹終朝。石成方塔參天遇,柳種長堤隔岸遙。兩座危峰爭出塢,一灣曲徑半通橋。有時檻外傳清響,知是山南唱晚樵”。
長慶寺塔為原西幹山十寺三十四別院唯一存留的建築,經過幾個朝代的修繕,至今仍保持宋代特徵。現被列為省級保護文物,並已融入“太平興國寺”恢復重建規劃範圍之內,成為當地標誌性建築。
位於歙縣城西練江南岸西于山,此處原有10座寺廟,其中長慶寺旁於1119年建有一塔,即長慶寺塔。今寺毀塔存。該塔歷代均有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