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稷行宮,本名大禹廟,由司農少卿張體仁於南宋紹興年間創建,後成為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是武漢地區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築。
禹稷行宮,也就是禹和稷的別墅。“禹”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則是指后稷,是大禹的助手。相傳大禹治水,救民於水火,稷則教民種植五穀雜糧,救民於飢寒,由此禹稷得以並稱。
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二年修建,1984年修葺一新。禹稷行宮佔地面積為380平方米,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帶墀頭布瓦屋頂,屋脊微呈凹形曲線,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院落式建築。西側有一個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六角攢尖頂禹碑亭。亭內立有毛會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所刻禹碑殘片及摹刻的毛會建禹碑石刻。行宮屋面蓋青小瓦,檐頭屋脊裝飾溝頭、滴水、脊吻、坐獸等。
禹稷行宮與重修的鐵門關和晴川閣組成古建築羣,為武漢名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