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原稱“學宮”,亦稱“文廟”。在市城東門口,是江西省最大孔廟建築之一。
宋紹興十三年(1143)由縣治東南遷建於此,為宋、元、明、清四代豐城學宮和祭祀孔子之所。至民國23年(1934)修建後,改名“孔廟”。元至元、大德、皇慶年間均有復修,元末週圍建築毀於戰火,僅存大成殿宇。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恢復原貌。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屢有修葺。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太成殿及兩楹。至此孔廟形成宏大規模,聞名全國。
廟院採用宮殿式組合建築,座北向南,佔地面積近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為宮院主體建築,依次為戟門、泮池、大成門(櫺星門)、大成殿、明倫堂、宗聖祠等。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座落在院內中心。據清同治《豐城縣誌·學宮》載:“大成殿,八架二十六楹,週回磨磚夾柱,石廊二十六楹,南面牌坊上豎大成殿匾。基址高三尺五寸,直五丈八尺,橫八丈,柱高三丈九尺六寸,雕雲飛檐,黃瓦龍吻,”殿宇金碧輝煌,雄偉壯麗。殿內神龕中塑有孔子坐像。相傳是山東曲阜孔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