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懷鎮南三公里棲賢谷口岸畔,始建於明代,清代重建,原為達賴朝山禮佛誦經之所。因岩石洞中塑有觀音像,所以得名。
觀音洞還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避難的地方。五世達賴死後,倉央嘉措按規定成為了六世達賴,他頗有才華,熱衷於詩歌寫作。清康熙四十年,藏族和蒙古族爆發了戰爭,結果藏軍潰敗,獲勝的蒙古大汗向康熙帝報告說倉央嘉措平日耽於酒色,無所作為,請求廢除。第二年,年僅24歲的倉央嘉措在赴京途中,假稱病逝,其實是逃到五臺山上避難去了。
觀音洞地勢十分陡峭,從山麓沿石階而上,中間有一座觀音亭,亭中有三幅繪畫,畫面內容表現了觀音菩薩的“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石階的盡頭就是一座觀音殿,內供觀音菩薩像。觀音殿後有一個小小的石洞,相傳觀音菩薩曾在此洞中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