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則女學是退思園第二代主人任薪創辦。現為中國性文化博物館。
門票
沿退思園後幽靜的小街前行,轉角處有一所同裡鎮中心幼兒園,這就是本世紀初譽滿江南的麗則女校舊址。
內有一座狀似利箭的紀念碑。這座造型獨特、寓意深刻的紀念碑,是當年麗則女學師生為護國反袁而立。1915年5月9日,竊國大盜袁世凱在賣國的二十一條約上簽字,當時麗則女學師生,奮起反袁之賣國行徑,而建此碑明恥。
此碑頂端呈劍頭狀,似一把利劍直刺腐朽、末落的舊社會。此碑正面為“五月九日國恥紀念之碑”十個大字,上款刻有“民國四年”四個小字,落款為“麗則女學同人”。
碑文由著名國學家、麗則女學國文教師錢基博撰文,特邀秋瑾烈士摯友、著名女書法家吳芝瑛書丹。1938年日寇佔領校舍作軍營,由無名愛國志士將此碑埋於地下,1982年被樓師生在整理校園時重新出土。
“麗則女學”創辦的歷史背景:
梁啟超等人於1889年在上海首創了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經正女學”,隨即近代教育的先驅蔡元培先生也在上海創立“愛國女校”,樑、蔡二人率先向封建傳統倫理編織的羅網大膽衝鋒。
得知這一消息的任傳薪先生既感動又興奮。任先生早年就讀於上海震旦學院,深感廣興學校是中國富強的必由之路,而女子教育尤為迫切。
任先生認為,只有女子獲得了近代知識和經濟上的獨立,才能取得與男子平等的參政權利,才能真正具有獨立的人格並走向社會。因此,他於1906年2月在家鄉創立了這所女子學校開了古鎮女子受教育的先河。
1915年,麗則女校學生的繡品,在巴黎馬塞會議上獲銀獎。1921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新時代國文大觀——全國學校成績》,收全國中學生優秀作文兩百餘篇,其中麗則女校就入選十四篇。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