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廳是週莊鎮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築之一,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怡順堂,相傳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後裔於明正統年間所建。清初出賣給張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稱張廳。近幾年來經過有關部門精心維修,恢復了原有的風貌。
作為殷富人家的宅第,張廳歷經五百多年滄桑,但氣派依舊。走過沿街的門廳,面前是一個天井,綠意盎然。兩側是低矮的廂房樓,上下落不都設蠡殼窗戶。在漫長的歲月中遭到損害的磚雕門樓,堅實的石柱,細膩精良的雕飾,仍不難看出張廳昔日的風采。大廳軒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見的木鼓墩(柱礎),這是明代建築的明顯標誌。廳堂內佈置著明式紅木傢俱,張燈結綵,迎送賓客。牆上懸掛著字畫,—副對聯尤其引入注目,上聯是“轎從門前進”,下聯是“船自家中過”。仔細琢磨,對聯十分貼切地寫出了張廳的建築特色。
大廳的東側,有一條幽暗深長的陪弄。舊時,沒有大事輕易不開正門,每逢婚喪喜慶或有貴賓來訪,才打開大門,抬進轎子。平時家人進出都走陪弄。
張廳的後院,是—個閒靜素潔的小花園,四週圍擁著粉牆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風火牆下,翠竹搖曳,月季吐豔,書帶草點綴著曲徑。引人注目的是一柱太湖石,玲瓏剔透,潔白如雪,高峰處有一巒狀如飛燕,於是人們將它稱之為玉燕峰。它為這個小巧的花園增添了幾分靈秀之氣。
來自大都市的遊客走進張廳,穿過狹窄的陪弄,來到箸涇穿越的後花園,顯然不是為了尋求驚險。他們可以走過架在箸涇之上的廊棚,欣賞河中小船,也可以穿戴明清服飾當一回歷史人物。那些普通的民居、門窗和樑檁籠罩著歲月的煙塵。圍坐在小方桌旁的老老少少,邊往碗裡夾菜邊談論家常,全然不顧從陪弄穿梭而人的遊客投來探詢和納罕的目光。在遊客們看來,居民們的裝束、容貌乃至碗裡的蝦糟燒魚、韭菜炒螺螄,都是值得一看的。
張廳位於北市街雙橋之南,原名怡順堂,建於明代,清初轉讓張姓,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張廳前後七進,房屋70餘間,佔地1800多平方米,雕樑畫棟,金壁輝煌。廳旁箬涇河穿屋而過,正所謂“橋自前門進,船從家中過”。張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開放時間:08:00點到21:00